ACT阅读23到36,成功套路不过如此

从纯语法小白到English33
前期练习
我的安排是两天完成一套语法题。因为语法更重要的是知识点的积累,题目本身是容易遗忘的,因此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我建议多做原题。比如我在近一年的断断续续的备考中所有原题是至少做过两遍的,有一部分还做过三遍,阅读可能会有一点印象,但语法是基本上没有的。

 

“完成一套语法题”的定义是:40分钟内做完→核对答案→重做错题→总结错题→查询错题相关的全部语法知识点→手写记录。

 

只有练习时间比考试的45分钟短,考试才能保证一定做完。多出的5分钟一是为涂卡预留时间,二是为考场突发事件使人分心预留时间,三是给自己放松做题的理由。
做题时尽量把每个选项都代入句子里面去看整句语法,而不是看了句子之后判断语法点后直接在题目中选,因为比起直接选正确答案,只有删除了其他三个答案后的最后一个答案才是最可靠的。

 
重做错题时要回想自己做此题时的心态,记录下是什么idea让你错选了答案(!平时喜欢纠结的同学一定要避免:“A不对,BCD也不太对,哎选哪个?A真的不对吗?哎不知道,那随便选A吧” 的心态。要相信你觉得不对的答案就是有它不对的理由)。
总结错的原因和涉及到本题的知识点,同时学习与此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点,有备无患。
强烈推荐手写记录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二是因为人更愿意读自己花了更多精力的手写材料。要记录的东西为:试卷号+题号+错误原因(and/or 做题时的心态)+主知识点+发散知识点。

考前复习
看笔记,提醒自己要避免哪些心态。(eg. 纠结;突然放弃…)

看笔记,背知识点。
数学
在第一次ACT考前,我总共只做过半套数学题,那次的成绩告诉我,ACT数学没那么好拿分。数学难的从来不是考点或是逻辑计算,而是“细心”。

 
前期练习
在考前2周,我也保持2天一套数学题的进度。我给自己定的时间是45分钟内完成,因为比检查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做题时的细致。在做每道题时,我会尽量写完整每步过程,避免心算。
在选最终答案之前,我会写下答案然后再和选项作比较,而不是到倒数第二步就直接通过选项来找答案。为了让自己更加专注,我强迫自己不管题目长或短都把重要信息underline,重要数字框出来,框划的同时在心里强调:“这些是此题重点,不要忘了啊”。

考前复习
考前主要是花时间背背最基础的公式和定义:三角函数、双曲线、圆、椭圆、有理数、无理数、阶乘、向量、If-then、单位转化...

阅读
在准备ACT的前阶段,我很坚定地认为READING的重重困难是完全不可能逾越的,做完3篇已经是很宏大的终极目标。当听到学长学姐阅读考了27、28更是惊掉下巴,很肯定地跟朋友说这是我这辈子都触及不到的分数。但在一次又一次扎心的练习和不断摸索中,我有了自己的方法,虽然有时对答案还是会气到感觉心肌梗塞,但渐渐27、28也成了平常分...

 

练习题量
在前期练习中,我尽量保持1天1套阅读的进度,因为根本做不完4篇,所以剩下的1或2篇可以在一天又合成一套题完成。但因为真题可贵,在9月前的暑假我没有再继续刷题,而是选择看原版书。在这里推荐Amy Tan和Ted Chiang的小说,故事有趣同时难度与ACT阅读相似。

练习方法
我没有分做题顺序,即从头做到尾。因为考场上考阅读时每个人的紧张是可以传递的,如果还要花时间在从第四篇跳到第一篇这样类似的翻页上,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心态。我觉得其实每套卷子的每篇难度是不一的,不存在小说就一定难的情况。相反,如果在练习时就已经给自己设定了“小说最后做,因为小说难”的心态,真正考试时就会有一种畏难心理,简单的也变难了

 

我给每篇文章分配了8分半的时间,读文章之前会先看有标明行数的题,在文章边划出,同时快速找出10题中可以让我印象深刻的名词,看一遍、记住了,在读文章时可以划出来。这个过程大概45s,然后就直接看文章了。

 
最开始看文章我会用笔underline一些信息,但当后续分析时发现我并没有在意这些underline,而underline只是自己读不懂但觉得要是题目里碰到了可以再回文章看看的借口,因为我们是不可能能把题目和什么也没懂的underline的地方匹配上的。
因此,我只会横线划记后面问题中出现的名词、圈出人名、波浪划记觉得可能是考点的地方(有些经验里总结说XX地方很可能是考点,但我的体验是每个人对每个题为什么被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感觉”只能靠自己慢慢的刷题和总结)。

 

我读文章的时间稍微比较长,通常是4到4分半,看文章时一定要高度集中、避免回看和纠结句子意思,而我的方法是让自己全身肌肉高度紧绷同时配上每次呼吸时间的拉长(在阅读基础不是那么好的情况下,这个方法真的可以非常非常有效地让人集中注意力、记住文章细节)。
因此在后续的做题过程中,我基本不需要再回到文章里找细节。就算忘记了题目问的细节,我也会克制强迫症,不回看。如果一定要重新去找细节,要避免题目文章来回看,因为这样的结果大多数是浪费时间。

 
读文章时,如果碰到前面划出来的有题目的行数,我会稍微放慢速度,但不会看完这一节就直接去做对应的题。因为直接做题会打断看文章的思路也容易在题目和文章中来回看浪费时间,而对下文的了解说不定会对做这道题有帮助。

 

在读的同时,要学会evaluate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掌握程度,如果是意识流等很难读懂的文章,可以在读到一半时就先去做题,把会的题做掉,把不会的题看了、记住了,对后半段的阅读就可以更有针对性,读题也可以间接帮助我们找到文章重点、主题。但最好还是争取第一次读完整文章。

 

在考场上,我会先做第一二篇,把答案都圈画在试卷上,因为先在试卷上找到答案再填涂到卡上这个过程很打断思路。在第一二篇完成后我会涂卡,当做一种休息。第三四篇则是根据时间来调整方案,如果时间不够,就只能做一题直接涂一题的bubble了。

 

在鼓起勇气对答案后,我会最先分析做错了的题时的心态,即为什么要选这个错误答案:纯靠蒙?理解有误?有印象不想再多想想了决定蒙混过关?

 

分析完错题之后,我会从第一题开始总结“这道题是在考什么”“考点在文章的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出题者选择在此处出题”,总结多了,读文章时便有了预测考点的能力。

 

 

上一步过后,我会开始精析文章。我的精析并不是一句一句翻译文章,而是回想在模拟测验中没有读懂的句子,分析句意、句子结构、以及没有读懂的原因。对于错误多于2题的文章,不管多读多少遍,我会要求自己在脑海中形成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结构图,这样做的好处是考试时可以自然在心中总结出文章的大概框架,读前面时可以预测后面的内容,同时也方便回文章找答案的过程。

 

我会把阅读分成小说、人物、科学来记录错题,记录的东西为:试卷号+题号+错误原因+考点+做题心态。因为不同类型的文章集中起来总结后会发现考点和错误的地方是相似的。

考前准备
我觉得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做题心态非常重要。心态不只是general的冷静,而是面对不同题目时能转化不同的应对方式的能力。如:看到词汇题就告诉自己不会做马上跳过;看到细节题就告诉自己不要有“没看到的就是对的”的错觉;看到主题题就告诉自己不要给文章加戏…

 

考前可以分开看小说、人文、科学的笔记,熟悉考点、知道自己要避免什么错误。总结错题!总结错题!总结错题!

 

考前的早晨可以读一篇阅读,不要让考场上的英文成为你当天看到的第一句英文。

其他tips...
词汇
词汇累积因人而异,我是个很难啃下单词的人,所以背单词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没效率的事,不如把背单词的时间用在做题和精读上。而且功利地考虑到背了超多单词之后最终考试顶多用上几个的事实,我觉得紧张备考前的几个月不需要背任何ACT/SAT的单词,但这是建立在托福词汇背过3遍的基础上的。

 

考前我建议背背网上总结的形容人心情、性格等的形容词,说不定在词汇题中会碰到,而且几率比较大。

时间分配
作为IB学子,在完成IB的同时准备标化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我准备ACT的时间基本上集中在高二这年,虽然还没有达到“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境界,但因为基础没有太好又想要高分,只能牺牲一些东西。

 

周一到周四我会优先ACT的全部任务,因为ACT比起作业更需要精力的集中。同时为了最大化模拟考试环境,我尽量寻求完整时间让语法、数学一起做,阅读、科学一起做,因此很多IB作业就被推迟到了10、11点才开始做。

 

虽然的确把一些娱乐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但我不认为应该也同时放弃活动的时间。我仍然会和朋友出去吃好吃的、组织想组织的活动、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如果没有急事,我坚持每隔一天晚自习结束后在学校操场上跑8圈。

 
Peer Pressure
我想说的peer pressure不是成绩上的pressure,而且“不该认真”的peer pressure。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真做作业和刷题好像变成了一件可耻的事情,要藏着掖着。有时甚至会有同学在一个电脑桌面上做作业,另外准备好一个桌面放游戏,其他朋友一来就切到游戏的桌面…….当有了梦校、有了想要的分数后,除了感叹他人成绩、phd似地大聊申请,我们或许还需要一些不在乎他人看法的勇气。
毕竟,“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